信息详情

前言: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对财经证书的认识和我考AFP证书的动机。

  我为什么要考AFP证书

  财经专业是一个大的范畴,在中国的学科分类当中分为两个一级学科——经济学和管理学。据我了解在美国财经学科则分为四个学科——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现代的财经学科来源于欧美,目前美国的研究和应用水平还是全球最高的,所以我就采用美国的学科分类体系来讲讲我所认识的财经学科的证书。

  经济学偏向于理论研究,也有中级经济师之类的职称考试,而管理学偏向于实践,当然也有MBA班。财经类的证书主要集中在金融学和会计学两个学科。

  金融学方面的证书:CFA(特许金融分析师),FRM(金融风险管理师),AFP和CFP(金融理财方面得到国际认可的证书),银行从业,证券从业,期货从业,银行业职称考试等。

  会计学方面的证书:CPA(中国的注册会计师),ACCA(英联邦的注册会计师),CGA(加拿大的注册会计师),CMA(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从难度上来说,从业资格最为简单,CPA考试、ACCA考试、CFA考试难度最大。AFP考试的难度比从业资格稍大。几个很难的证书我也只是听说过,没有考过,估计要比AFP考试难不少。从报名考试费用上来看,国内的考试要比国际的考试便宜很多。

  那我为什么要考AFP资格呢?一来是我2014年本科毕业以来算是工作了四年,主要从事的工作是银行的现金柜台业务,相当于出纳。虽说四年也学到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但仍然觉得十分不足,于个人的成长和竞争力提升的目标相距甚远。而银行业内还是认可这个AFP证书的;二来是CPA、CFA之类的证书确实很难考,相应的含金量也要高很多,但是需要投入的时间也是倍增的,我大致估计一般人要通过这类考试顺利的话以半年为准备时间,需要三个半年。因为这些考试在一年中的考试次数不多,CPA是一年一次,CFA是一年两次,本身考试的难度也大。

  关于证书有没有用这个是个大问题,而且我认为应该要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和个人的亲身体验来回答,仅仅停留在网络了解和道听途说是不行的。之后的文章中我会另外展开了讲讲我的认识。目前简要地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既要克服“唯证书论”的想法,又要克服“虚无主义”,“躺倒不干”的思想。

  在此我结合前一阵子读《庄子》的经历,来展开对于不同难度的证书的认识。

  目前世上流传的《庄子》共有三十三篇,其中学界公认前七篇(又名内篇)是庄子亲手所写,后面的篇章可能是庄周的弟子、后学所写,或者后人伪托庄周之名所写。我读《庄子》的体验不是很好,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难懂。

  首先语言方面,是古文,而我的古文水平还停留在高中那时的水平,大学也没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业余时间主要读的是用现代文写的书,古书读的不多。其次《庄子》一书中哲理性,思辨性的内容很多,这部分内容就算用现代文来表述也难懂。当然中国古代的书籍不能简单地用近现代西方的学科分类体系来套用,比如不能说《庄子》是哲学作品,或者是文学作品。《庄子》既有哲学的内容,又有文学的内容,还有其他学科的内容。

  我读《庄子》直接读原文理解不了,只能借助现代人的注解了。目前看了六七本,大多感觉没劲,没能把《庄子》应该有的内涵和张力也表现出来。目前读下来收获比较大的是张远山的《庄子奥义》,王新民的《庄子传》和流沙河的《庄子现代版》。

  赘述了这么多,好像离题甚远。但话说回来,这是我自己写的随笔,并不是有特殊目的的应用文或者命题作文,自由度还是很高的,就随意写写了。

  《庄子》的第一篇就是《逍遥游》,江苏的高中语言课本中就有它的节选。而我要讲的就是《庄子》的史上第一位大注家郭象对于其中“小大之辩”的背离原文意思的注解。

  中国的学术中传统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注疏文化”,简而言之就是古代的学者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时往往不采用直接著书立说的方式,而是采取为历史上的经典著作写注解的方式。基本上中国有名的古代书籍都有注疏,有的甚至特别多。比如据说《论语》有五千多家的注,《老子》有两千多家的注。而对于《庄子》一书,魏晋时郭象的注是很有名的,有学者评论:郭象的《庄子注》一出,前代的诸注尽废。学术界有公案,说郭象的《庄子注》是剽窃向秀的,我对此没有研究,就在此处提一下。虽说郭象的注有名,但是随便读读就会发现他的注解有明显偏离《庄子》原意之处,至于是有意还是无意就难说了。

Tags: AFP